當前位置 : 中國機器人峰會 >> 大會新聞
發布時間:2023-08-16發布人:中國機器人峰會
我國是全球規模最大、增速最快的機器人市場,2022年規模達到1240億元,占據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。其中,工業機器人、服務機器人、特種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分別為87億美元、65億美元、22億美元。2017-2022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22%,領先全球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。
自2013年以來,各地政府結合自身優勢特點,陸續出臺多項鼓勵發展機器人產業政策,其中涵蓋從研發、生產到應用全鏈條的相關支持政策,期間具有資源稟賦優勢、產業先發優勢的城市陸續在區域競爭中領跑。此外,隨著機器人技術和產品創新的不斷深入,越來越多的新產品、新賽道以及新應用持續涌現,城市之間產業的競爭除了傳統的硬實力之外,軟實力的較量越來越被凸顯。目前,中國機器人產業區域分布已逐漸形成鮮明的區域格局。
以下為中國機器人城市綜合排名Top10盤點,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哪些城市處于領跑位置。
Top1:深圳
2022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鏈總產值為1644億元,相比2021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總產值1582億元,同比增長3.9%。具體從產業鏈細分領域來看,機器人工業系統集成、本體、核心零部件分別產值占比分別為42.32%、37.91%、19.77%。其中,受益于新能源車、半導體、光伏等下游需求的增長,中游本體企業營收普遍有較為明顯的增長;核心零部件在國產替代的需求下,也在穩定增長。
目前深圳機器人產業鏈條建設基本完備,基礎技術實力充足,在自動化控制器、無人化設備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,并且培育壯大了一大批優秀本土機器人企業。從機器人企業數量上看,2022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企業總數量達到1018家,較2021年945家同比增長7.68%,已形成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優勢。
Top2:上海
據上海市委外宣辦介紹,上海機器人密度260臺/萬人,是國際平均水平(126臺/萬人)兩倍還多,上海市工業增加值從2011年的7231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39億元,保持全國城市第一,工業總產值從33834億元提高到42014億元,突破4萬億元大關,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。
圍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,《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(2023-2025年)》提出了細分目標:到2025年,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達80%以上,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力爭達360臺/萬人。數據顯示,2022年,上海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260臺/萬人。這意味著,未來三年上海新增應用工業機器人不少于2萬臺,三年間,上海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將提升100臺/萬人。
Top3:蘇州
根據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統計, 2022年蘇州市機器人產業鏈相關產值約為1053.12億元,同比增長6.63%。其中吳中區憑借擁有多家機器人領域頭部企業,機器人產值在全市位居榜首。近年來,蘇州市機器人產業駛入發展“快車道”,產業規模不斷壯大,創新能力不斷增強,區域影響力不斷提升,已連續兩年位居“中國機器人城市綜合排名榜“前三,成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增長極。
吳中正加速打造“機器人產業全國創新集聚第一區”。作為全區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的重點板塊,吳中經開區將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列為三大主導產業之一,已集聚規上企業超500家。2022年,產業規模達980億元,今年有望超千億元,呈現快速增長和良好發展態勢。
Top4:南京
2021年,南京35家規模以上智能機器人企業實現營收404.98億元,同比增長14.8%,其中規上工業機器人制造行業企業全年營收同比增長超90%。當地涉及機器人研發和生產的企業有近百家,主要聚集在江寧開發區、麒麟高新區、江北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等區域及板塊。在工業機器人領域,誕生出埃斯頓、億嘉和、熊貓電子裝備、科遠股份、中船重工鵬力、景曜科技等佼佼者。
Top5:北京
當前,北京市擁有機器人企業400余家,并涌現出一批專注細分領域,擁有專業核心技術、高成長性的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和“獨角獸”企業。
創新能力方面,在機器人新型傳動、人機交互、仿生等領域涌現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,同時形成3個以上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協同創新平臺;產業實力方面,醫療健康、特種、協作、倉儲物流機器人等領域培育2-3家國際領先企業、10家國內細分行業領軍企業,打造1-2個特色產業基地,全市機器人產業收入超過120億元;示范應用方面,實施50個左右機器人應用解決方案和應用服務樣板,工業機器人,服務、特種、倉儲物流機器人應用取得新進展。
Top6:東莞
2014年起,東莞開始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,同年成立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。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團隊創建市場化、公司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東莞松山湖機器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,下設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發展東莞機器人產業。自2015年開始,基地采用基于項目和課題的辦學模式,與東莞理工學院、廣東工業大學、香港科技大學四方合作共建粵港機器人學院。截至2021年8月底,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孵化創業實體80個,累計總產值超過35億元。整個東莞而言,東莞機器人企業規模以上約有163家,工業機器人研發及生產企業約占全國總數的10%。
近年來工業機器人新注冊企業數量波動增長。截至2023年5月,東莞智能終端產業相關的注冊企業超9000家,新增企業數量整體持續增長;2022年,東莞智能終端產業注冊企業數量為2199家,達到歷史最高峰。
Top7:杭州
2022年杭州高新區機器人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77億元,位居全省第一,增速高達33.8%。在機器人本體制造和系統集成應用領域形成優勢集群,機器人集群企業數超50家,產值億元以上企業8家,其中10億元以上2家。
形成了“上游芯片和關鍵零部件-中游機器人整機制造-下游機器人系統集成”的機器人產業鏈條。上游關鍵芯片、控制器、傳感器等環節,集聚士蘭微、矽力杰、長光辰芯、中控、紅相等企業。中游機器人整機制造環節集聚??抵悄芸萍?、華??萍?、國自機器人、伽智科技等工業機器人企業;宇樹科技、小遠機器人、南江機器人、阿爾法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企業;景業科技等特種機器人企業。下游系統集成環節集聚??低?、大華股份、大立科技、遠傳信息、易思維、深度視覺等一批系統集成應用企業。
Top8:蕪湖
蕪湖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級機器人產業發展集聚區,形成了工業機器人、服務機器人、核心零部件、系統集成、人工智能及特種裝備的機器人全產業鏈條,集聚了上下游企業220家,年產值突破300億元。
蕪湖機器人產業園是全國首個國家級機器人產業發展集聚區,擁有20萬平方米的機器人孵化器,產業集聚效應日趨顯現,涵蓋工業機器人、核心零部件、系統集成、服務機器人、人工智能、智能裝備等六大板塊,形成了以研發、投融資、應用推廣、人才支撐、產業鏈協同的全產業鏈發展生態。
Top9:廣州
2022年,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實現616.4億元,同比增長15.45%,實現增加值111.4億元,同比增長12.1%。其中,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16.57萬臺(套),同比增長2.1%,占全國產量三分之一,工業機器人產量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一。
其中,廣州布局工業機器人產業多年,先發優勢明顯,集聚了一大批掌握核心技術、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,形成了從上游關鍵零部件、中游整機再到下游應用集成的智能裝備完整產業鏈條。目前,廣州已經引進包括瑞典ABB、日本發那科等全球機器人產業巨頭,以及國機集團、新松、日松、科德、華鼎等國內擁有核心技術的機器人知名企業。在創新平臺方面,中國(廣州)智能裝備研究院、國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、廣東省機器人創新中心,及廣州智能工程研究院等相繼入駐廣州開發區,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。在應用系統集成領域,瑞松科技、明珞裝備、達意隆、松興等都具有較強實力。
Top10:武漢
擁有眾多大企、大所和強大科研實力,武漢機器人應用場景“起點”不低。據統計,湖北省機器人行業相關企業近100家,在武漢注冊的占比超四成。其中從事機器人集成應用開發的占比超八成,它們中不乏細分領域冠軍,奮進智能占領全國白酒釀酒上甑機器人領域85%的市場份額,庫柏特零接觸式智慧藥房國內市占率第一。
中國機器人峰會轉載